没有人天生就是罪犯!一个人不论过去是什么样子,多么痛苦坎坷,多么不堪回首,只要心中有爱,只要愿意改变,一切皆有可能!
这是李玫的信念。她是中国第一批监狱心理咨询师,中国监狱心理矫治工作标兵,中国监狱系统业务骨干,成都女子监狱“心彼岸”品牌的创始人和执行者。
她曾荣获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3次,优秀公务员6次,全省监狱系统教育改造工作标兵,全国监狱系统心理矫治工作标兵,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
2018年,她被省妇联授予“省三八红旗手”的殊荣。
很荣幸的,小编采访到了这位外表娇美柔弱,内心坚韧勇敢的心灵天使。
1.萌芽
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你是如何走上心理咨询这条道路的?
起初,我在监狱担任的是讲师。在讲课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服刑人员前来咨询各种问题,涉及婚姻家庭纠纷、子女抚养、劳务报酬、“减假暂”等等,于是我们成立了女警教育中心。在众多的问题中,我们逐渐发现,对于这些服刑人员来说,能不能解决问题不是最重要的,她们最在意的是民警对她们的尊重和真诚接纳,她们需要的是倾听和积极关注。1999年,省局组织了首期心理矫治培训班,在那之后我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学习心理学,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脑中逐渐清晰——这就是我想要走的路!
2.开拓
据我所知,你们成都女子监狱的心理健康中心是系统内第一个独立的心理机构,当时是怎样的情况?
2007年的6月,我通过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认证考试,便向监狱长递交了一份《关于成立心理健康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当时,经过监狱党委研究分析,认为成立心理健康中心不仅可行,而且必要。于是2007年10月,心理健康中心便成立了,最初仅有三个人,在一个不到15平米的房间里开展工作。
3.渗透
那时候大家接纳心理健康中心这个机构吗?在整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当时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都很片面,更不用提监狱了,所以要让监狱里的人群理解和接纳这项工作就更加的不容易。有人说我们是摆花架子,也有人说搞心理工作的人本身就有心理问题······但我很清楚心理学的重要性,只有它才能令一个人由内而外的发生改变。于是,我们开始播撒种子:设机构、办专题、开讲座、建平台,见缝插针的给大家灌输心理学知识。同时,因为我自身的学历不是很高,缺少专业的知识结构,所以当越来越多的人找到我,想要寻求帮助时,我就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够用了。于是我不断的学习和充电,然后把学到的理论加以实践,一点点成长,一步步向上。那个阶段应该算是我认为最难的,同时也是最宝贵的一段时光。
4.深刻
到目前为止,你开展了几百场讲座,做了几千次心理咨询,进行了几十场危机干预, 写了 二十几篇文章,出了四本书。 对你而言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我听过很多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很深刻,很特别。在别人看来十分凶残的犯罪分子,内心却有着许多辛酸与痛苦,在别人看来十分冷漠的杀人凶手,心灵却布满了伤痕和创痛。这些辛酸与痛苦,这些伤痕与创痛,使她们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曲折坎坷、艰难险阻,使她们的性情渐渐地变得脆弱和乖戾。没有人天生就是罪犯。如果她们幼年能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如果她们能够在人生路上多得到一些尊重和关爱,如果她们有一对心智足够成熟,懂得如何去表达爱的父母,不被溺爱或者忽略,也许她们就不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每当深入这些内心世界,我总是被震憾:原来人与人之间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彼此伤害着。
这些年来,我渐渐感觉到罪犯的社会化失败,是需要以“重新养育”为核心理念,对她们进行再社会化。监狱的高墙电网、警戒设施,狱政管理的严管约束,就好比“父性”教育,而监狱文化、心理矫治等一些教育改造手段的运用,包容而宽厚,就好比“母性”教育,双管齐下,不可分割,正如一个家庭中的严父慈母,让罪犯人格的“重新养育”成为可能。这个理念被中国政法大学的杨波教授用到他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我常常以“生命”为主题开展各类会心小组和大型团体心理辅导,渐渐发展出女监特有的“生命艺术治疗”和“生命艺术训导”模式。
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心里都埋着天使和魔鬼的种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孕育心灵的过程,也就是唤醒天使或者魔鬼的过程。只有恰如其分的爱才能让天使成长,而纵容、溺爱、迁就、冷漠、蔑视、疏忽……所有的负面因素都是激活魔鬼的引子。作为一名监狱的心理学工作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专业与爱,帮助他(她)们重塑心灵、重建生命。
5. 信念
刚才你提到了在心理健康中心的整个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那么是什么样的信念使你一直坚持将这条路走到现在呢?
说实话,能让我坚持走到现在的就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当那些意图自杀的服刑人员因为我的理解和接纳对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当那些曾经凶残冷漠的灵魂渐渐变得温情,懂得关心他人······一点一滴都会令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道路。
我曾经做过“人生的五项选择”心理游戏,我把“自我价值的实现”留到了最后。对此,我深入思考,为什么会把“自我价值的实现”留到最后?一是因为我是个善待自己的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也是我生命中真性情的流露;二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觉得,自我完善是成就家庭和事业的基础,做事应当先做人。“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我认为人生的每一步都应当思考之后再行动,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轻言放弃。
6.平衡
作为女性来说,工作和家庭都是很重要的两个部分。承受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你是如何做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呢?
我们是一个双警家庭,于我,既是警察,也是警嫂,所以彼此总能理解和体谅。我和爱人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工明确,而孩子在这个环境中亦清楚自己的定位。在我看来,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每次看到我房间的灯亮,就知道我开始学习或者工作了,于是她就主动的跑回家学习。所以,一个爱工作的母亲一定会带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虽然我和爱人都很忙,但孩子反而更懂事,因为她的内心是安稳的,不会感到被忽略,她知道爸妈是在努力工作,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当然,只要有一点时间,我都会全身心的陪伴她,给她满满的爱和关注。为人父母即修行,当我们传递给她都是正能量的信息时,她就会成为一个更加积极乐观的人。
从缜密分析里锁定重点,在循循善诱中融化坚冰,通情达理深入与伤痛的灵魂对话,潜移默化灌溉着荒漠一样的心灵
爱是疗愈的唯一,心是阳光的千万。
没有人天生就是罪犯!一个人不论过去是什么样子,多么痛苦坎坷,多么不堪回首,只要心中有爱,只要愿意改变,一切皆有可能!
这是李玫的信念。她是中国第一批监狱心理咨询师,中国监狱心理矫治工作标兵,中国监狱系统业务骨干,成都女子监狱“心彼岸”品牌的创始人和执行者。
她曾荣获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3次,优秀公务员6次,全省监狱系统教育改造工作标兵,全国监狱系统心理矫治工作标兵,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
2018年,她被省妇联授予“省三八红旗手”的殊荣。
很荣幸的,小编采访到了这位外表娇美柔弱,内心坚韧勇敢的心灵天使。
1.萌芽
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你是如何走上心理咨询这条道路的?
起初,我在监狱担任的是讲师。在讲课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服刑人员前来咨询各种问题,涉及婚姻家庭纠纷、子女抚养、劳务报酬、“减假暂”等等,于是我们成立了女警教育中心。在众多的问题中,我们逐渐发现,对于这些服刑人员来说,能不能解决问题不是最重要的,她们最在意的是民警对她们的尊重和真诚接纳,她们需要的是倾听和积极关注。1999年,省局组织了首期心理矫治培训班,在那之后我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学习心理学,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脑中逐渐清晰——这就是我想要走的路!
2.开拓
据我所知,你们成都女子监狱的心理健康中心是系统内第一个独立的心理机构,当时是怎样的情况?
2007年的6月,我通过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认证考试,便向监狱长递交了一份《关于成立心理健康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当时,经过监狱党委研究分析,认为成立心理健康中心不仅可行,而且必要。于是2007年10月,心理健康中心便成立了,最初仅有三个人,在一个不到15平米的房间里开展工作。
3.渗透
那时候大家接纳心理健康中心这个机构吗?在整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当时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都很片面,更不用提监狱了,所以要让监狱里的人群理解和接纳这项工作就更加的不容易。有人说我们是摆花架子,也有人说搞心理工作的人本身就有心理问题······但我很清楚心理学的重要性,只有它才能令一个人由内而外的发生改变。于是,我们开始播撒种子:设机构、办专题、开讲座、建平台,见缝插针的给大家灌输心理学知识。同时,因为我自身的学历不是很高,缺少专业的知识结构,所以当越来越多的人找到我,想要寻求帮助时,我就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够用了。于是我不断的学习和充电,然后把学到的理论加以实践,一点点成长,一步步向上。那个阶段应该算是我认为最难的,同时也是最宝贵的一段时光。
4.深刻
到目前为止,你开展了几百场讲座,做了几千次心理咨询,进行了几十场危机干预, 写了 二十几篇文章,出了四本书。 对你而言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我听过很多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很深刻,很特别。在别人看来十分凶残的犯罪分子,内心却有着许多辛酸与痛苦,在别人看来十分冷漠的杀人凶手,心灵却布满了伤痕和创痛。这些辛酸与痛苦,这些伤痕与创痛,使她们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曲折坎坷、艰难险阻,使她们的性情渐渐地变得脆弱和乖戾。没有人天生就是罪犯。如果她们幼年能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如果她们能够在人生路上多得到一些尊重和关爱,如果她们有一对心智足够成熟,懂得如何去表达爱的父母,不被溺爱或者忽略,也许她们就不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每当深入这些内心世界,我总是被震憾:原来人与人之间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彼此伤害着。
这些年来,我渐渐感觉到罪犯的社会化失败,是需要以“重新养育”为核心理念,对她们进行再社会化。监狱的高墙电网、警戒设施,狱政管理的严管约束,就好比“父性”教育,而监狱文化、心理矫治等一些教育改造手段的运用,包容而宽厚,就好比“母性”教育,双管齐下,不可分割,正如一个家庭中的严父慈母,让罪犯人格的“重新养育”成为可能。这个理念被中国政法大学的杨波教授用到他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我常常以“生命”为主题开展各类会心小组和大型团体心理辅导,渐渐发展出女监特有的“生命艺术治疗”和“生命艺术训导”模式。
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心里都埋着天使和魔鬼的种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孕育心灵的过程,也就是唤醒天使或者魔鬼的过程。只有恰如其分的爱才能让天使成长,而纵容、溺爱、迁就、冷漠、蔑视、疏忽……所有的负面因素都是激活魔鬼的引子。作为一名监狱的心理学工作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专业与爱,帮助他(她)们重塑心灵、重建生命。
5. 信念
刚才你提到了在心理健康中心的整个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那么是什么样的信念使你一直坚持将这条路走到现在呢?
说实话,能让我坚持走到现在的就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当那些意图自杀的服刑人员因为我的理解和接纳对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当那些曾经凶残冷漠的灵魂渐渐变得温情,懂得关心他人······一点一滴都会令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道路。
我曾经做过“人生的五项选择”心理游戏,我把“自我价值的实现”留到了最后。对此,我深入思考,为什么会把“自我价值的实现”留到最后?一是因为我是个善待自己的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也是我生命中真性情的流露;二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觉得,自我完善是成就家庭和事业的基础,做事应当先做人。“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我认为人生的每一步都应当思考之后再行动,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轻言放弃。
6.平衡
作为女性来说,工作和家庭都是很重要的两个部分。承受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你是如何做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呢?
我们是一个双警家庭,于我,既是警察,也是警嫂,所以彼此总能理解和体谅。我和爱人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工明确,而孩子在这个环境中亦清楚自己的定位。在我看来,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每次看到我房间的灯亮,就知道我开始学习或者工作了,于是她就主动的跑回家学习。所以,一个爱工作的母亲一定会带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虽然我和爱人都很忙,但孩子反而更懂事,因为她的内心是安稳的,不会感到被忽略,她知道爸妈是在努力工作,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当然,只要有一点时间,我都会全身心的陪伴她,给她满满的爱和关注。为人父母即修行,当我们传递给她都是正能量的信息时,她就会成为一个更加积极乐观的人。
从缜密分析里锁定重点,在循循善诱中融化坚冰,通情达理深入与伤痛的灵魂对话,潜移默化灌溉着荒漠一样的心灵
爱是疗愈的唯一,心是阳光的千万。